
孤獨癥在嬰幼兒期的預警表現(xiàn)
? 發(fā)布時間:2020-01-14 09:18 瀏覽次數:8039
研究數據顯示,18-24個月之間對孤獨癥診斷的準確性就可以達到相對比較高的準確性(80-90%),但同時,這個年齡段的漏診率通常還是相對偏高,尤其是輕到中度的情況。
但是,如果對被診斷的兒童父母進行調查,大部分的父母其實在孩子一歲左右就或多或少發(fā)現(xiàn)一些異常。
曾經有一項研究對比了譜系兒童以及非譜系兒童的一周歲生日party錄像,結果發(fā)現(xiàn)這兩組兒童在錄像中就顯示出了明顯的社交互動以及興趣行為的差異。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最早于6個月時即可發(fā)現(xiàn)患兒在情感交流、社交互動上與非譜系兒童之間存在差異。

鑒于早期干預對更好發(fā)展結局的預測性,越早開展高質量的干預,越能最大程度優(yōu)化孤獨癥兒童的預后,所以了解孤獨癥的早期預警表現(xiàn)就顯得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顯示出明顯的預警表現(xiàn),哪怕還沒有達到可以穩(wěn)定診斷的年齡,也建議家長引起重視,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早期干預。
美國兒科協(xié)會推薦在幼兒的9個月、18個月、24個月、30個月的保健門診中實施孤獨癥的篩查,除了這些推薦的年齡以外,任何時候孩子的發(fā)展情況有令人擔憂的地方,都建議進行篩查。在我們國內,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醫(yī)院已經開始在兒童保健中加入了孤獨癥的篩查,但總體來說,大多數醫(yī)院還沒有把孤獨癥篩查納入常規(guī)的兒保篩查中。所以,父母學習了解孤獨癥在幼兒期的“預警”表現(xiàn)也很重要,在發(fā)現(xiàn)孩子有異常時,也可以自己要求進行相關篩查。
那么,孤獨癥兒童的早期預警表現(xiàn)有哪些呢?目前比較明確能發(fā)現(xiàn)預警表現(xiàn)的年齡是6個月左右,下面我們根據不同年齡來看具體的預警表現(xiàn)。
6個月
沒有大大的笑容,或者沒有很愉快的情緒表達。
9個月
沒有朝向他人的社交性微笑或者其它臉部表情;
沒有你來我往的咿呀發(fā)聲;
不會用發(fā)聲來吸引關注或者尋求幫助;
很少積極尋求大人的關注,大人走開不會哭鬧抗議 。
12個月
沒有呀呀學語,對于他人呼喚自己的名字(大名或者小名)沒有反應;
缺乏適度的眼神對視,或眼神對視時沒有明顯的溫暖快樂的表情;
不能理解簡單的身體姿勢,也不會使用這些姿勢,比如指、揮手再見、給予等;
對簡單互動游戲沒有反應,比如躲貓貓;
不會向父母展示他們覺得有趣的東西;
當父母試圖抱他的時候,不會主動伸出或張開胳膊,也無明顯期待的臉部表情。
15個月
不明白簡單的問題或者指令,比如“媽媽在哪里?”、“去拿你的車子”等;
不會對玩具進行功能性探索和玩,比如推車子、翻書、堆積木、抱娃娃等,只會對玩具進行拍打、扔、排列、啃咬、放臉邊摩擦等;
沒有基礎的詞語發(fā)聲,比如"mama"、"baba"、"byebye"、"dada等。
18個月
口頭語言詞匯量少于10個;
對大人說話沒有反應或者明顯缺乏興趣,也不會試著模仿;
不會根據名稱來指自己的身體組成部分;
對物體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人的興趣。
24個月
沒有有意義的2個字的短語(不包括模仿和重復性的)或者簡單句子,比如“寶寶吃飯”、“媽媽走”等;
缺少和他人共享的興趣和快樂,比如和大人一起牽手跳舞,一起歡笑;
不認識常見物體的圖片;
對周圍的人不在意,更喜歡自己獨自玩耍;
不會用玩具電話、玩具餐具或者玩具娃娃玩簡單的假裝游戲。
任何年齡
身體、手部或手指頭的重復刻板性活動(87%的孤獨癥家長此項報告結果陽性);
對某個物體異乎尋常的興趣和迷戀。
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孩子滿足以上“預警”表現(xiàn)中的某一條或者某幾條,就能立即確認孩子是孤獨癥了。
孤獨癥的篩查和診斷必須由專業(yè)人士進行,排除聽力障礙等問題,并且集“父母訪談、標準化工具評估、多學科合作”于一體。
而且,就如同前面所說,18個月前通常不建議做出孤獨癥的診斷(除非是倒退型的),所以發(fā)現(xiàn)預警表現(xiàn)以后,父母需要謹慎對待,盡早求助于專業(yè)人士,盡早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早期針對性干預,并定期進行動態(tài)評估,千萬不要只是抱著“等等看”的心態(tài),什么都不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家族中有孤獨癥患者,家長需要對孩子的發(fā)展更加密切觀察,定期評估建議從6個月就開始進行。